在 SCI 论文撰写过程中,科研工作者与毕业生常常会陷入各类语言误区。这些细微的语言瑕疵不仅可能降低论文质量,更会直接影响其被期刊录用的几率。以下将系统梳理 SCI 论文写作中常见的语言问题,并针对性地提供解决策略。
一、汉英互译痕迹过重
由于中英文语言结构与文化背景存在显著差异,部分作者在将中文论文转译为英文时,容易出现生硬直译的现象。例如,将 “本文研究了……” 直译为 “This article studies...”,而地道的学术表达应为 “This study investigates...”。此类翻译痕迹会使论文表述晦涩难懂,影响外国审稿人的理解。解决这一问题,作者需加强英语语言能力训练,深入学习英语学术表达习惯,同时可参考同领域高质量英文文献的表达方式,必要时借助专业翻译工具或请教英语母语人士,确保译文符合英语语法规范与表达逻辑。
二、人称使用欠妥
学术论文强调客观严谨,第三人称叙述是其标准表达方式。然而,许多作者在撰写 SCI 英文论文时,仍习惯性使用第一人称 “I” 或 “We”,如 “We found that...”,这种表述方式会削弱论文的客观性与专业性。为契合学术论文的规范要求,应将表述改为 “It was found that...” 或 “The results showed that...”,通过客观陈述研究过程与结论,提升论文的学术可信度。
三、文体偏离学术规范
SCI 论文作为科学语体,具有独特的语法与词汇特征。部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,将书面语与口语表达方式混杂使用,例如使用 “sort of” “kind of” 等口语化词汇,或采用过于随意的句式结构,这会严重影响论文的学术严谨性,进而干扰审稿人对论文学术价值的评判。作者在写作时,需严格遵循学术论文的文体要求,使用规范、正式的学术用语,确保语言表达简洁、准确、专业。
四、行文时态混乱
英语与汉语在动词时态体系上存在明显差异,若作者对英语时态规则掌握不牢或写作时疏忽大意,极易造成文章前后时态不一致的问题。例如,在描述实验过程时,前文使用一般过去时 “The samples were collected...”,后文却误用一般现在时 “The results show...”。为保证行文时态一致,作者应明确不同学术场景下的时态使用规则:描述研究过程与实验结果时,通常采用一般过去时;阐述普遍真理或理论时,则使用一般现在时。写作过程中,需仔细检查时态一致性,避免时态混淆。
五、连词运用失当
连词在学术写作中起着串联句子、构建逻辑关系的重要作用。合理使用连词,能够将多个简单句有机组合成复合句,使文章逻辑清晰、层次分明。然而,连词缺失或误用会导致句子间逻辑关系模糊,降低文章可读性。例如,“The experiment was repeated three times, th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.” 句中缺少连词,应改为 “The experiment was repeated three times, and th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.”。作者在写作时,需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(因果、转折、并列等),准确选择合适的连词,确保行文流畅、逻辑连贯。
六、句子结构松散
由于中英文表达习惯的差异,中文中常见的松散句式若直接翻译为英文,会导致论文核心内容不突出、逻辑层次不清晰。例如,中文句子 “在本次研究中,通过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材料性能进行测试,得到了如下结果……” 若直译为英文,可能会显得冗长拖沓。优化后的英文表达应为 “This study tested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obtained the following results...”,通过精简句式、突出核心内容,使论文主题更加明确。作者在写作过程中,应学会运用多样化的句子结构(如倒装句、强调句等),合理调整句子成分顺序,确保文章结构紧凑、重点突出。
解决上述语言问题,需要作者持续学习与积累,不断提升英语学术写作能力。若自身语言水平有限,强行写作可能会降低论文质量,导致投稿被拒。目前,寻求专业的论文翻译润色服务是快速解决英语语言问题的有效途径。专业润色人员不仅能够修正语法错误、优化语言表达,还能从学术规范角度对论文进行全面提升,助力论文顺利通过期刊审核。
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~